數碼化人民幣的概念不是新鮮事,早在2014年開始浮現。由2016年創立「數字貨幣研究所」,到今年4月底,人行終於宣布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中西部具備條件的28個省市試點地區,開展數碼人民幣試點,試點期限為3年。 在嚴峻複雜的中美關係及新冠疫情下,數碼化人民幣或會為內地經濟帶來新的轉變。本文將探討數碼化人民幣在中國以至國際發展的機遇。
新冠肺炎疫情打擊全球經濟,銀行作為百業之母,各行業生意淡薄勢必影響銀行信貸質素。早前匯豐控股在宣布派息後,在英倫銀行的壓力下罕有收回派息決定,股價跌至金融海嘯低位。然而,俗語說「瘦死駱駝比馬大」,銀行業始終是經濟支柱,對比在低接觸經濟下停擺的實體經濟,有相對穩定的利息和交易收入,不至於如其他行業如零售或消費行業等大幅虧損……(繼續閱讀)
上周六在金管局的通告指出,注意到有中國和香港特區人士受到外國政府「制裁」,外國政府實施的單方面制裁在香港沒有法律效力,並提醒銀行在評估是否繼續向制裁對象提供服務時,更要注意公平對待客戶原則。然而,根據目前香港最大銀行匯豐在官網上的介紹其金融犯罪風險政策(Financial Crime Risk Policies)和制裁政策聲明(Sanctions Policy Statement)中指出,匯豐致力遵守由歐盟、香港、英國、聯合國、美國制定的制裁法和規例,包括……(繼續閱讀)
近日制裁Sanction 一詞成為網上熱話,不少網民都成為Sanction KOL,解釋制裁人士在全球出入境、金融、消費等領域上的影響。我們一般理解的制裁,是指由於政治或國際利益、人道立場等原因,由一國或多國向另一國或有關人士採取的干預行為。有實質意義的制裁,通常實施的一方都是實力較強向較弱施壓,例如是聯合國、歐盟、美英等西方聯盟和國家,向自身國家認為全球犯下戰爭罪行、種族滅絕、嚴重侵犯人權的國家地區,及其領袖甚至國際恐怖份子或者大毒梟等,在外交、經濟、軍事、文化活動上不同領域進行懲處。今天筆者要探討的是金融機構在制裁方面的背景和意義……(繼續閱讀)
上篇文章提到歐洲與美國雖同為科技公司,卻由於在全球生產上有著不同定位,以致大眾普遍只記得美國的科技公司及其品牌。當然,一間公司能否被大眾所認知涉及很多因素,除了其市佔率外,亦涉及其造勢及宣傳。故這篇文章,便來談談近日成為中國佳話,來勢洶洶的「中國芯」。 (繼續閱讀……)
在職場累積了一定工作經驗,社會資源和資金,加上對個別行業有深厚興趣,或發掘了新的業務模式,因而毅然創業, 但具體應該怎樣開始呢?創立公司手續繁多, 行動前做好準備工夫及資料搜集至為重要。以下FinMonster 將簡單介紹開設公司需要做的步驟…(繼續閱讀)
一談到科技公司,相信絕大部分讀者也會提到 Google,Apple,Facebook,Microsoft。在廿一世紀中,基本上人人也曾使用過由這些科技公司提供的服務,對讀者們而言並不陌生。但大家又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會對這些美國大型科技公司的印象特別深刻呢?相反, 歐洲科技公司的發展在近年亦越見成熟,歐洲亦一直處於科技革新的前端,但你又能夠說得出多少可與美國媲美的互聯網,社交媒體程式及搜尋器呢?這一切也源於美國和歐洲的歷史及商務經營模式所致。本文將淺談美國和歐洲的文化如何影響大眾對兩地科技公司的認知。 (繼續閱讀……)
今天企業銀行服務的痛點是甚麼?中小企欠缺抵押品難以貸款?申請服務流程繁複?銀行利息收費太高?客戶服務體驗欠佳?從2019年起,金管局先後發出8個「虛擬銀行」(virtual bank)牌照,包括MOX,LIVI,眾安銀行,富融銀行,平安壹賬通銀行,匯立銀行,天星銀行及螞蟻銀行,為香港銀行業務科技化揭開新的序幕。當中有部分虛擬銀行目標客戶為公司及中小企,亦同時強調建立「生態系統」,發展可謂如火如荼。然而其出現能否真的為銀行乃至金融業界帶來新突破?還是只是舊酒新瓶,換湯不換藥,轉換形式而已?(繼續閱讀……)
1. 香港難以變成新加坡?
2. 人像背後的歷史與政治
3. Google 與Linux 合作開發流動應用程式
金融科技與企業運作香港經濟持續受肺炎疫情拖累,首季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實質跌8.9%,是有紀錄以來最高。有見經濟低迷,不少中小企為降低營運成本而選擇裁員,故失業率亦增至5.9%,創15年來新高。政府相應地為各行各業提供保就業計劃,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等計劃,以全力協助僱主及中小企渡過難關,避免出現大規模裁員潮。然而,現金補貼僅屬暫時性質,長遠而言還是要思考如何有效地開源節流,以減低是次疫情帶來的影響。當中銀行與金融科技可以扮演更積極角色,以減低公司營運成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