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重组全球化下的经济秩序 (上)

武汉肺炎冲击全球经济,上回提到这次疫情将可能对全球化的进程出现结构性变化。有「中国玻璃大王」之称的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接受内地传媒访问时也提到,疫情或会引致全球产业链重组,各国把部分产能搬离中国,分散风险,减低依赖,实行去中国化。这讲法与笔者不谋而合,故抛砖引玉,进一步分析全球化在经济上的影响。

全球化令生产链过份集中

看似全球紧密的经济贸易,实际运作上却不经意地向中国倾斜。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包揽科技业、制造业、生医业、甚至绿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占全球生产总值百分之十五。在供应链的角色,可说是重中之重。疫情加剧,中国生产活动几乎停顿,复工速度又十分缓慢,全球断链危机涌现,没有一个国家和企业能独善其身,造成骨牌效应。例如,日产汽车(Nissan Motor)和现代汽车(Hyundai Motor)因缺乏中国制零件分别在日韩停产。中国两大石油公司因港口工人未能如期复工,要求取消2月份的部分液化天然气交割,引起全球液化气市场恐慌。全球化的本意是希望能透过善用比较优势,国际分工,各司其职,协同配合,促进经济。但当结构出现偏差便造成过度依赖单一国家之弊。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吴靖表示,全球产品供应链相较工业化早期,变得日趋复杂化、网络化,导致对风险的抵抗能力降低。是次疫情,暴露了全球供应链依赖中国脆弱性,令各个国家紧急重启本土生产线,重新规划未来的产业链配置。

保护主义抬头

疫情的出现为限制全球贸易提供了合法性,使保护主义的支持者抬头。成本不再是企业的唯一考量,必须在成本和风险之间作出取舍。特朗普已带头迫使美国企业回流,把生产线搬回美国及加速就业机会重返北美。其他国家,亦临时修改政策。致力消除贸易壁垒的欧盟多国,亦纷纷限制医疗用品出口。顾问机构亚洲贸易中心(Asian Trade Centre)的执行长艾姆斯(Deborah Elms)表示,疫情扩散,各国对粮食储备及供应感到紧张,限制出口是迟早的事,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将有增无减。然而,自70年代起,已发展国家便逐步去工业化,把制造业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着力发展高科技金融产业及服务业。若然实施保护主义,限定货品进出口配额势必牵连其他制造业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生产链将大受打击,顿时失去经济命脉。同时,保护主义把重心只放在自身国家上,将会把发展中国家和已发展的差距越拉越远,令发展中国家无力建设,对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亦不理想。

说白点,全球化是否只能让国与国之间共富贵而不能共患难呢?有经济利益时则有福同享,面对大难临头时却各自飞?疫情固然可怕,但也正好是一个契机让我们思考全球经济应如何重新建构。让各国既保留经济之便利,在追求供应链的多元化的同时,又能提升应对危机风险的能力,避免形成大规模中断风险。疫情过后,各国政府如何重建在全球化下的秩序将会是重要课题,我们在下篇再探讨。

延伸阅读:疫潮之后—全球化之Matrix Reloaded

FinMonster相信,企业的存在意义,最终是为改变世界﹑令世界变得更美好,金融业的本份,便是忠实地为企业提供各种融资服务﹑为创造社会效益的企业提供坚实后盾,而非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先。基于这份信念,FinMonster提供崭新﹑属世界前沿的融资平台,串连企业与银行,致力为企业提供更美好的银行体验,务求令各种社会理想得以被实践﹑成为众人生活一部份。 FinMonster既快捷地为新创企业与中小企搜罗融资最佳利率,亦为香港各间银行配对合适客户。详情可见我们网页Facebook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