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重組全球化下的經濟秩序 (上)

武漢肺炎衝擊全球經濟,上回提到這次疫情將可能對全球化的進程出現結構性變化。有「中國玻璃大王」之稱的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接受內地傳媒訪問時也提到,疫情或會引致全球產業鏈重組,各國把部分產能搬離中國,分散風險,減低依賴,實行去中國化。這講法與筆者不謀而合,故拋磚引玉,進一步分析全球化在經濟上的影響。

全球化令生產鏈過份集中

看似全球緊密的經濟貿易,實際運作上卻不經意地向中國傾斜。中國被譽為「世界工廠」,包攬科技業、製造業、生醫業、甚至綠能,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佔全球生產總值百分之十五。在供應鏈的角色,可說是重中之重。疫情加劇,中國生產活動幾乎停頓,復工速度又十分緩慢,全球斷鏈危機湧現,沒有一個國家和企業能獨善其身,造成骨牌效應。例如,日產汽車(Nissan Motor)和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因缺乏中國製零件分別在日韓停產中國兩大石油公司因港口工人未能如期復工,要求取消2月份的部分液化天然氣交割,引起全球液化氣市場恐慌。全球化的本意是希望能透過善用比較優勢,國際分工,各司其職,協同配合,促進經濟。但當結構出現偏差便造成過度依賴單一國家之弊。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吳靖表示,全球產品供應鏈相較工業化早期,變得日趨複雜化、網絡化,導致對風險的抵抗能力降低。是次疫情,暴露了全球供應鏈依賴中國脆弱性,令各個國家緊急重啟本土生產線,重新規劃未來的產業鏈配置。

保護主義抬頭

疫情的出現為限制全球貿易提供了合法性,使保護主義的支持者抬頭。成本不再是企業的唯一考量,必須在成本和風險之間作出取捨。特朗普已帶頭迫使美國企業回流,把生產線搬回美國及加速就業機會重返北美。其他國家,亦臨時修改政策。致力消除貿易壁壘的歐盟多國,亦紛紛限制醫療用品出口。顧問機構亞洲貿易中心(Asian Trade Centre)的執行長艾姆斯(Deborah Elms)表示,疫情擴散,各國對糧食儲備及供應感到緊張,限制出口是遲早的事,貿易保護主義浪潮將有增無減。然而,自70年代起,已發展國家便逐步去工業化,把製造業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著力發展高科技金融產業及服務業。若然實施保護主義,限定貨品進出口配額勢必牽連其他製造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生產鏈將大受打擊,頓時失去經濟命脈。同時,保護主義把重心只放在自身國家上,將會把發展中國家和已發展的差距越拉越遠,令發展中國家無力建設,對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亦不理想。

說白點,全球化是否只能讓國與國之間共富貴而不能共患難呢?有經濟利益時則有福同享,面對大難臨頭時卻各自飛?疫情固然可怕,但也正好是一個契機讓我們思考全球經濟應如何重新建構。讓各國既保留經濟之便利,在追求供應鏈的多元化的同時,又能提升應對危機風險的能力,避免形成大規模中斷風險。疫情過後,各國政府如何重建在全球化下的秩序將會是重要課題,我們在下篇再探討。

延伸閱讀:疫潮之後—全球化之Matrix Reloaded


FinMonster相信,企業的存在意義,最終是為改變世界﹑令世界變得更美好,金融業的本份,便是忠實地為企業提供各種融資服務﹑為創造社會效益的企業提供堅實後盾,而非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先。基於這份信念,FinMonster提供嶄新﹑屬世界前沿的融資平台,串連企業與銀行,致力為企業提供更美好的銀行體驗,務求令各種社會理想得以被實踐﹑成為眾人生活一部份。FinMonster既快捷地為新創企業與中小企搜羅融資最佳利率,亦為香港各間銀行配對合適客戶。詳情可見我們網頁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