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眼中的「非中資銀行」-上海商業銀行的故事歷史篇(下)

上商創辦人陳光甫是近世中國海外留學精英之一,其一生頗為精彩。1977年,上商儲蓄曾出版《 陳光甫先生傳略》,回顧他的一生。香港《信報財經月刊》2015年8月號的一篇文章,亦曾詳盡介紹《 陳光甫先生傳略》一書內容,這篇文章也值得各位朋友一讀。

1906年,陳光甫入讀賓夕法尼亞大學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他在此留學,機緣源自舉行於1904年的美國聖路易市萬國覽博會。當時陳光甫以工作人員身份隨團從中國到美國參加博覽會。博覽會令陳光甫眼界大開,使之對西學感興趣。其後他留美念書,繼而進入商學院。

陳光甫一直致力師西學之長,令中國變得更美好。他創立上商儲蓄的一個宏願,是樹立「中國的摩根」。但他對中國的貢獻,並不止於他為中國帶來的金融創新。現今在香港無人不知的中國旅行社(中旅社),其創始人也是陳光甫。至今香港中旅社的官方網站,仍然詳述陳光甫開辦中旅社的歷史。其中一段說:「陳光甫立下宏願,要為舉國的旅行愛好者創辦一所完善的服務機構。這就是他創辦中國旅行社的最初設想,其目的是『與人方便』。『發揚國光,服務行旅,闡揚名勝,改進食宿,致力貨運,推進文化』也成為中旅社貫徹至今的二十四字方針。」也許較少為人知的是,台灣中旅社已與中國中旅社分家,前者是上商儲蓄的附屬機構。

陳光甫在商界八面玲瓏,既重商業創新,亦願意承擔社會責任,只是生於亂世,其事業功績最終未必能與美國摩根看齊。1949年4月,陳光甫到香港公幹。於香港,生於江穌鎮江的陳光甫決定不再回中國,原因是他認為,國共內戰將令中國社會巨變,他為中國引進西方模式的宏願,在中國大陸再難有發揮空間。與很多人一樣,陳光甫未必喜歡政治,銀行業務始終是他樂於專注的事,不過,不理政治,不等於能與政治絕緣。

文化人唐君毅也在1949年南來,他以行動為香港寫下了「花果飄零,靈根自植」的故事。陳光甫同樣善用了香港土壤,在此地為中國傳統文化播種。「敏求精舍」是陳光甫與香港情緣的結晶之一,當年香港能夠成為中國古董重要集散地,多少也得力於「敏求精舍」。「敏求精舍」成立於1960年,其名取自於《論語.述而篇》之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陳光甫是其中一位發起人。「敏求精舍」入會要求嚴格,會員都是香港顯赫精英,當中包括:董浩雲、王統元、馮秉芬、利國偉、何添及徐展堂。2016年,香港歷史博物館曾舉行大型展覽「日昇月騰: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陳光甫與香港文化的另一情緣,體現於邵逸夫與上商的密切關係。眾所周知,邵逸夫旗下的娛樂王國,是香港國際軟實力黃金時代的重要支柱之一。邵逸夫營商時,主要選用匯豐和上商兩間銀行的服務,他本人更曾是上商董事。按前無線電視高層陳志雲回憶,上商曾贊助台慶節目,上商與無線亦曾聯合推出信用卡。

營商最終是為令世界變得更美好,陳光甫身體力行,為後來者樹立了榜樣。陳光甫曾在日記中如此寫道:「世界大勢及中國歷史均證明,盲目牟利之機構將無永存之地步,必須將『理想』因素納入私人企業中,方可存在。」昔日香港何以能成陳光甫延續夢想之地,在此時此刻,也值得重溫。在下一篇,我們續談更多陳光甫乃至上商的理念。

(文章屬FinMonster擁有,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拷貝或擅自利用超連結作商業用途)

即睇:上商在香港提供的企業服務

週轉申請被拒?轉間銀行試試佢!

做生意拓展業務,得到可靠的銀行支持是關鍵的一環。上海商業銀行歴史悠久,商業理財經驗豐富,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服務…


延伸閱讀:中國眼中的「非中資銀行」-上海商業銀行的故事歷史篇(上)


FinMonster相信,企業的存在意義,最終是為改變世界﹑令世界變得更美好,金融業的本份,便是忠實地為企業提供各種融資服務﹑為創造社會效益的企業提供堅實後盾,而非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先。基於這份信念,FinMonster提供嶄新﹑屬世界前沿的融資平台,串連企業與銀行,致力為企業提供更美好的銀行體驗,務求令各種社會理想得以被實踐﹑成為眾人生活一部份。FinMonster既快捷地為新創企業與中小企搜羅融資最佳利率,亦為香港各間銀行配對合適客戶。詳情可見我們網頁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