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修例運動持續,社會上有人士鼓吹市民罷用八達通,以抵制港鐵公司。然而,香港大部分交通工具,除的士外,八達通似乎是唯一的電子付款方式,否則只可使用零錢。事實上,這可帶出幾個問題:香港電子付款方式多元,不限於信用卡、Apple Pay 、支付寶等,為何交通只「行」於八達通?同時,香港作為先進城市,許多小商店、小販仍只收取現金,似乎未見「無現金社會」的蛛絲馬跡?而隨「轉數快」正式推出,香港似乎邁進了一大步,但它是否足以與鄰近地區看齊呢?外國的經驗又是如何?
現時香港不少接受信用卡付款的地方都要客戶刷卡簽名,例如酒樓、大商店等。然而,非接觸式或移動支付在海外也不是新鮮事,如倫敦和新加坡商戶已廣泛採用平板電腦、電話、甚至讀卡機上完成交易,更可簡單在平板上按鍵給予小費。其實電子支付技術頗成熟,但在香港很多商戶仍未採用,除了交易成本,還有甚麼其他理由?與此同時,內地支付寶盛行於各大小商戶,甚至有大學教授笑言嫖娼都可行,小販檔、乞丐也不在話下,為何本港手機支付未成氣候?
有學者認為,最主要原因是香港信用卡及八達通發展成熟,享先行者優勢。早於2007年港人已平均持有2.6張信用卡,八達通發行量亦逾3,400萬張。香港金融管理局於2014年已表示香港市面流通的信用卡有1947萬張,按年上升1.4%,而交易總額為1605億港元,按年增加6.5%,當中75%為香港消費,可見信用卡的使用也十分普遍。在香港,信用卡和八達通滲透率高,百元以上的交易市民大多會簽卡付帳,而以下的則是用八達通,大大壓縮了其他電子支付在香港的發展空間。
此外,港人注重私隱權,對一個手機程式包攬所有財務功能有所保留,而市場上亦有不少成熟的程式獨立處理即時支付、網上支付、匯款、P2P等。不過,有趣的是,事實上港人常用的八達通在2010年曾被爆出售賣約200萬客戶的個人資料予6家公司作推廣,並收取4400萬元。
微信、支付寶在內地大行其道,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內地鈔票最高面額僅為100元,本就不便於進行大面額現金交易。然而,由於個人信貸風險問題,人均信用卡量遠比已發展國家少,特別在二三線城市,信用卡並非一般人可及。電字支付發展初期,內地類似八達通的支付卡只在個別城市的交通工具應用,並非全國普及。反而二維碼付款成本低廉,無須額外安裝設備,因此容易推廣全國便利全民。加上中國科網和金融市場並不開放,缺乏外來競爭,兩大巨頭微信、支付寶壟斷成為格局。因此去現金化需因地制宜。微信支付寶的成功歸功於中國的特殊背景和條件。事實上,當商戶拒絕現金交易,只設電子支付,難道不是對交易市場造成障礙?
去現金化是全球大趨勢,但盲目追求無現金社會只會弄巧反拙。電子支付初衷是便利市民,提供更多元的交易選擇,而不是取締現金支付。而且,從一定程度上,長者的接受程度未必有那麼高,沒有鍵盤的智能電話本身對他們已是一大障礙,亦對網絡世界有保留,尤其長者比較善忘,或更擔心不見了電話就一無所有。此外,雖說支付方法是個人選擇,但去先現金化某程度上剝奪市民使用現金的權利。此外,無現金社會亦可能對窮人帶來打擊。畢竟目前全球85%的交易仍然由現金支配。
在推動電子支付發展上,政府任重道遠,除了需促進金融基建、制訂法規保障私隱,亦需做好推廣教育。而且,政府應採取更主動態度,以及促進開放市場。曾擔任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希爾表示說服放棄使用鈔票需要更大的推動力,例如提高使用現金的成本、推出某些稅種、實施某些激勵措施。回顧香港,康文署訂場的網上工具「康體通」2018年第二季才採用Apple Pay及Android Pay。令人感嘆的是,政府不但步伐緩慢,更有偏袒八達通的跡象。現時大眾市民的交通津貼是八達通增值資助額,而長者2元乘車優惠亦是透過八達通進行。換言之,政府是否變相鼓勵市民使用八達通,間接阻礙其他電子支付方式?
電子支付具有龐大的發展潛力,尤其在企業對企業和個人對個人領域。然而,若不想電子支付只是代表更快的交易,那就需要配合人工智能及5G技術,以改變市民的生活、旅行及消費模式。而台灣支付ezPay總經理宋志強曾用西部牛仔做比喻,「電子支付會不會成功,關鍵就在使用體驗,像以前西部牛仔比槍法,誰槍快,誰就贏。」,誰能省下消費者交易過程中的幾秒和步驟,他就是贏家。
FinMonster相信,企業的存在意義,最終是為改變世界﹑令世界變得更美好,金融業的本份,便是忠實地為企業提供各種融資服務﹑為創造社會效益的企業提供堅實後盾,而非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先。基於這份信念,FinMonster提供嶄新﹑屬世界前沿的融資平台,串連企業與銀行,致力為企業提供更美好的銀行體驗,務求令各種社會理想得以被實踐﹑成為眾人生活一部份。FinMonster既快捷地為新創企業與中小企搜羅融資最佳利率,亦為香港各間銀行配對合適客戶。詳情可見我們網頁及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