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香港发展成为创新城市之声从无间断,香港特区政府更在2015年成立创新及科技局以显其志。 数码港与科学园看似功能相近,两者合并,会否成为香港创新发展产业发展的重要game-changer? 在谈论合并的经济效益之前,我们也许需先理解数码港与科学园的不同之处。 2018年3月,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亲身告诉大家,数码港与科学园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世界。 当时舆论质疑,何以政府预算案对科学园及数码港拨款金额不一,何以前者获100亿元﹑后者仅获3亿元。 杨伟雄在记者会解释,这是因为管理科学园的香港科技园公司乃为法定机构,管理数码港的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则不然,故此两者性质不一﹑各有不同需要,外界「不能直接比较」数码港与科学园。 当然,这种说法仍未足以清除外界疑团,须知道,香港特区政府全资拥有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
从数码港与科学园的官方网页简介看,两者所专注发展的领域既有重迭处,也有相异处。 数码港与科学园同样重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但科学园也专攻生物医药科技发展,数码港则着力推动金融科技发展。
数码港与科学园较为明显的相异处,是两者形象不一—相较而言,数码港较频繁地被眨为地产项目。 外界普遍认为,数码港并非推动香港创新产业发展的重镇。 政府在2019年年初的预算案中提出数码港扩建计划,当时连亲建制媒体都以「议员质疑借科研搞地产项目」如此负面的标题作报导。 于同年4月,另一同具建制色彩的媒体甚至指「数码港近三成租户非从事科技相关业务」。 在此之前的2018年3月,前线科技人员发文回顾政府创新政策的成效。 他们的文章提到,在2003-2009年间,杨伟雄曾为数码港的行政总裁。 杨伟雄看似成功在任内令数码港营运转亏为盈,但文章特别指出,数码港的营收主要来自酒店营收而非创新发展。 《南华早报》的专栏作家Charley Lanyon则较一视同仁,他在文内探讨数码港与科学园是否同为「大白象」—事实上,在2020年年初, 媒体也批评科学园以近百万「培育」黄牛飞网站。 无论如何,数码港确曾孕育GogoVan与Klook等独角兽。 2017年,TNG 金融科技集团亦在数码港的支持下得到达9亿的A轮融资。 及至现在,逾200家金融科技初创企业在此扎根。 企业银行科技FinMonster是这个金融科技重镇所培育的创新成果之一。
数码港与科学园的另一相异处,是两者发展轨迹不一—科学园与创新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较密切,至少从表面看,围绕科学园的创新生态系统似乎更整全。 除科学园外,香港科技园公司同样管理大埔﹑元朗﹑将军澳﹑屯门工业邨,以及位于九龙塘的创新中心(InnoCentre)。 创新中心成立于1994年,初名为科技中心(TechCentre),至2006年改为现称,现由香港科技园公司与香港设计中心联营。 此外,科学园也有与香港大学合作以支持新创企业。
那么数码港与科学园应否合并? 我们会在之后两篇文章探讨。
延伸阅读: 数码港与科学园的未来 (三):何为香港创新发展核心议题?
FinMonster相信,企业的存在意义,最终是为改变世界﹑令世界变得更美好,金融业的本份,便是忠实地为企业提供各种融资服务﹑为创造社会效益的企业提供坚实后盾,而非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先。基于这份信念,FinMonster提供崭新﹑属世界前沿的融资平台,串连企业与银行,致力为企业提供更美好的银行体验,务求令各种社会理想得以被实践﹑成为众人生活一部份。 FinMonster既快捷地为新创企业与中小企搜罗融资最佳利率,亦为香港各间银行配对合适客户。详情可见我们网页及Facebook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