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在今年年初去世的柏格(John C. Bogle) 出版於2008年的著作Enough : True Measures of Money, Business, and Life,頗能清晰解釋FinMonster 的成立意義與理念。柏格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其後活躍於基金界,是美國財經界重量級人物,Fortune曾將他稱為二十世紀四大投資人之一。
Enough : True Measures of Money, Business, and Life的基本要旨,是思考如何善用金錢令生活乃至世界變得美好。為回答這個問題,柏格在書中回顧了當今環球金融的發展趨勢。從柏格角度看,金融界已在偏離昔日優良傳統﹑失去靈魂,價值觀變得短視與功利,服務變得過於繁複,從業員只抱有經理而非領袖思維﹑只重do things right 而非do the right thing。柏格以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師父葛拉漢(Benjamin Graham)的觀點如此演譯傳統金融智慧:能概括金融業傳統智慧的三個關鍵詞,分別是重平衡﹑多元﹑放眼長線。
為解說金融業的本質,柏格借用了英國19世紀警句。該警句說,勞動是指憑雙手依賴自然資源棲生的行為,貿易從勞動取利,金融則依附於貿易。隨時間推演,金融業對社會影響舉足輕重。社會所得的定義,漸由金融業收益去除營運成本決定。這類社會所得少則影響個人退休生活,大則影響作為人類經濟體系基石的勞動乃至貿易。
從上述金融之社會影響角度看,柏格甚至認為,金融業已變得反社會(anti-social),原因是金融業在社會之中已然取多於捨,能令社會變得更美好的資源因而變得緊拙。在柏格眼中,金融業的主要問題,是業者向用戶收取高昂費用,故此不論經濟環境好壞都能只賺不賠。柏格以2007年包括花旗集團在內的金融機構為例,指出這些機構縱然投資失當,其CEO仍能繼續領取高薪,損失風險變相被轉嫁於客戶,金融業服務的社會效益繼而變得不理想。柏格成書之時已預計在接下來十年,金融業服務所涉的交易成本將達六兆,這個數字可佔美國股票市值約四成﹑債券市場市值約兩成。
在2007年,於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畢業禮致辭之中,柏格告誡將畢業的MBA學生,要求他們即使從事金融業也要緊守良知,不要以社會乃至世界需要為代價只求私利。金融業傳統智慧的重點,終歸在於以客為尊。FinMonster的故事同樣源於這種信念和智慧。
FinMonster相信,企業的存在意義,最終是為改變世界﹑令世界變得更美好,金融業的本份,便是忠實地為企業提供各種融資服務﹑為創造社會效益的企業提供堅實後盾,而非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先。基於這份信念,FinMonster提供嶄新﹑屬世界前沿的融資平台,串連企業與銀行,致力為企業提供更美好的銀行體驗,務求令各種社會理想得以被實踐﹑成為眾人生活一部份。FinMonster既快捷地為新創企業與中小企搜羅融資最佳利率,亦為香港各間銀行配對合適客戶。詳情可見我們網頁及Facebook專頁。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